中国学生斩获门捷列夫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7金6银1铜

原创区域教育要闻  2024-04-28

图片1

4月26日,第58届中学生门捷列夫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闭幕。门捷列夫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组委会联合主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董事会主席、莫斯科大学化学系首席科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斯捷潘·卡尔梅科夫在致辞中对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俄罗斯梅尔尼琴科基金会、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第58届中学生门捷列夫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组委会、参赛国的大使馆和领事馆、国际评审团、志愿者以及所有参赛选手表示感谢,并为观摩高中代表颁发观摩纪念证书。

金牌

中国代表队获历史最佳成绩

来自26个国家的200多名参赛选手,经过五天的激烈角逐,最终产生15枚金牌、30枚银牌、45枚铜牌。15枚金牌得主分别来自中国、俄罗斯、越南、哈萨克斯坦、保加利亚等国家。中国代表队获得7金、6银、1铜的历史最佳成绩,俄罗斯代表队全队10人获得奖牌5金5银。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3名选手获得“鲁宁奖”,来自人大附中的王云开获得本次竞赛的绝对冠军——“鲁宁奖”一等奖,来自深圳中学的赵泽宇获得“鲁宁奖”二等奖,来自俄罗斯的米哈伊尔·佩雷尔曼获得“鲁宁奖”三等奖。此外,竞赛还评选出1名最佳理论奖、1名最佳实验奖,获奖选手分别是来自中国的马麟瑞和赫伯文。

中学生门捷列夫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小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之一,创办于1967年,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化学竞赛。2024年第58届中学生门捷列夫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于4月22日至26日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举行。本届竞赛由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大学化学系、俄罗斯梅尔尼琴科基金会联合主办。竞赛为期一周,包括三轮比赛:两轮理论赛和一轮实验赛。根据比赛结果,每位参赛选手可获得金、银、铜牌或参赛证书。此外,还评选出“最佳理论奖”和“最佳实验奖”,三项最佳成绩的获得者将获得以俄罗斯化学家瓦列里·瓦西里耶维奇·鲁宁院士命名的奖项——“鲁宁奖”。

鲁宁奖一等奖王云开

此次获奖也让赵泽宇有些意外,“虽然我觉得中国队的水平拿金牌没有问题,但是能获得这个名次还是出乎我的意料。”赵泽宇说,他化学学科的学习是没有捷径的,还是要靠勤奋努力。在他看来,中国和外国的化学竞赛风格有很大的区别,以这次比赛为例,门捷列夫化学竞赛的在元素化学和计算推理方面难度更大,中国的竞赛在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和有机化学等版面难度更大。

银奖

来自马麟瑞,获得最佳理论奖认为,得益平时在国内的学习和训练,让他可以从容应对本次竞赛。这次比赛让他觉得最特别的是,可以和外国的中学生们一起交流学习,“比赛期间,我跟俄罗斯还有越南的同学一起交流解题思路和想法。”通过比赛,也让他对化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兴趣。

最佳理论奖获奖者马麟瑞

精彩活动让各国青年深入了解中国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李和章为闭幕式致辞。李和章代表学校对所有获奖选手表示祝贺。他指出,中学生门捷列夫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不仅是一个竞技的平台,更是一个促进国际间化学教育和科学交流的重要平台。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创新、合作的精神,加强与各国的教育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李和章表示,热切期盼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加入到国际教育交流的行列中来,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推动世界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4

闭幕式上还播放了莫斯科大学瓦列里·鲁宁院士的事迹视频和第58届中学生门捷列夫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回顾视频,重温了为期5天的比赛中各国参赛选手的精彩表现和“高光”时刻。

最后,李和章校长、斯捷潘·卡尔梅科夫院士,朱拉夫列娃·塔季亚娜女士分别用中文、英文、俄文三语宣布第58届中学生门捷列夫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圆满闭幕。

值得一提的是,赛事期间,组委会为各国选手安排了深圳市内参观调研、书法大师班、艺术晚会“春天的旋律”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描绘了博大精深、魅力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现代与传统汇聚交融的深圳风采,促进各国青年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闭幕式现场,多元文化融合汇聚的氛围同样十分浓厚。灯光秀、杂技表演、舞蹈《特列帕克舞》、歌曲《We are the Champions》等节目,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青年人的热情与活力。

为纪念门捷列夫诞辰190周年和编制化学元素周期表155周年,闭幕式开始前,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实验楼还举行了门捷列夫花园奠基仪式。

门捷列夫花园奠基仪式

门捷列夫花园奠基仪式

第58届中学生门捷列夫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成功举办,不仅向大家呈现了一场国际化学领域盛会,还为各国参赛团队搭建了竞赛、研学、科技等交流平台,推动科技向善、促进开放融合,提升全球胜任力,共同参与世界美好未来建设,为推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记者 魏秧子

学校供图

深学编辑于思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