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为何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原创深读  2022-09-16

s34238663

《二十四节气与礼乐文化》

霍福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年6月版

 

节和气最早是被分开解释的。节,指的是竹子的节,后被用于表示时间,1节为15天,二十四节即一年。节是用来进行国家祭祀的时间点。

按照《黄帝内经》的解释,气是动态、演变、运动的过程,一气也是15天。气可以理解为人的阳气、正气,以及天气、王朝兴衰的气势。由于节和气的变化节奏一致,均为15天,因而汉代以后合二为一,称为节气。

历史上,节气的记载分别形成了《逸周书》代表的冬至起头,和以《礼记·月令》为代表的孟春起头。新出版的《二十四节气与礼乐文化》,民俗学者、青海省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霍福解释说,两套次序的存在是因为原始宗教和农耕生产两条路径影响而造成的。《礼记·月令》着眼于农耕生产,排列节气就以农作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次序安排;而《逸周书》等古籍基于冬天祭天,所以从冬至起头记载节气。

《二十四节气与礼乐文化》内容丰富,大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节气的源起、内涵、传播,解析了二十四节气包含的天文、地文、人文三套知识体系。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天文节气,以太阳为参照物,以此为参照阐释周期性文化;雨水、惊蛰、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等地文节气,主要以山川大地位参照物,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水变化,掌握雨露霜雪的转换周期和规律;清明、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则是反映人们念祖、劳动、自身的热冷感知。

今天的人们说起二十四节气,很多人仅仅将之作为一套古老的传统符号。但其实,节气在中国古代几千年里是高度神圣的,节气会转化为各种祭祀礼仪,涉及神圣建筑、器物、礼制制度、仪轨、音乐、符号等内容,我国北京等古都城市大多分布有类似于天坛、地坛等祭祀建筑。节气具有高度权威,也是历代王朝建构礼乐文化的根本遵循。尽管各地民俗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却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切的关联,这正是中华民族同一祖源、同样认知归属的重要表现。

本书第二部分分别解释了节气与传统秩序,节气与日常生活、节气与人生习俗以及农耕生产等的关系。例如,民俗生活中,立春、立夏、夏至、冬至等节气有馈赠食品、亲友聚会、合家搓丸等特殊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强化宗族、家族、大家庭之间的关系。节气日还经常开展祈福辟邪活动,这些在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后,已经慢慢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诸如节气日插柳枝、挂艾草等做法,确实具有现实的功用性,因而不能一概而论为迷信。

作者 佩蒽

深学编辑吴淼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