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农桑踏歌,传入日本后为何成为了宫廷仪式?

深读  2021/06/09 16:01

%e6%97%b6%e9%97%b4%e4%b8%8e%e4%b8%9c%e4%ba%9a%e5%8f%a4%e4%bb%a3%e4%b8%96%e7%95%8c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句诗显示出唐代踏歌的普及。实际上,唐代诗歌中有关踏歌的记载并不在少数,比如顾况也在诗中说:“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刘晓峰在其所著的《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中谈到,踏歌一词盛于唐代,但踏歌作为舞蹈形式古已有之。除了南北朝时期曾留下有关后宫踏歌的记述以外,《后汉书》中还有与春种秋收相关的踏歌记载。

刘晓峰认为,根据唐朝诗人的诗作,三月三有踏歌,朋友送别时也有踏歌。与之类似,在宋代,踏歌仍然很流行。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曾画过《踏歌行》,画上还留下了宋宁宗赵扩抄录王安石的诗句:“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当时的寒食、中秋等节日,各地的祝祭活动中都有踏歌。

古代日本也有踏歌传统。在日本,正月十六又被称为“踏歌之节”,相对于古代中国,日本在宫廷仪式中加入了大量的踏歌程序。这意味着,古代日本使用踏歌来强化其神学、政治领域的特征,以至于让日本的节俗也很大程度具有了神秘的色彩。 《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详细考证了中国古代正月十五节俗在传到日本后,如何被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和形式。也就是说,踏歌从古代中国向日本的传递中,古代中国一些时期在正月十五歌舞迎神以祈农桑的习俗(这本身是时间概念的一组)被日本所强化、消化。

古代中国的文明成果,包括相传起源于黄帝的包括占日、占月、占星气、律吕、甲子、算数六种知识,并因此开始创造的历法,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时空一体化概念和思维模式。历法建立在观测和计算的技术上,日、月、星气对应观测,而律吕、甲子和算数都是服务于计算的。以占星气为例,虽然经由《三国演义》等明清通俗小说,向大众读者传递了古代中国人观星的神秘形象,但实际上,这本身是建立在科学计算基础上的。古代中国人将北极星、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以及木火土金水五个行星的运行进行记述,探讨其规律,由此形成了基本的时空概念。而干支纪年法本身也是对太阳以及大地(地球)运行特征的概述。在此基础上,古代中国人将西周初年的政治秩序进行了规范化、神圣化的整理,认为武王灭商并在洛阳建都,本身也契合太阳在洛阳这一连接天地的中轴,建立了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为体系的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发展出二十四节气等农事律。

书中指出,从商代晚期、西周初年开始,中国的古代时间文化体系就开始不断向外输出,比如西周初年中国的历法就传入了朝鲜半岛,而在汉代更是传入日本、越南;隋唐时期,中国历法传入了琉球。刘晓峰说,中国古代历法为基础的古代时间文化体系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科学成分。中国古代历法对于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的影响,直接推动了这些国家、地区接纳了中国古代的时空一体观,以及建基于这种一体观的文化仪式、风俗特征,包括踏歌、天文、地舆、官职、算法、武备、养生、农桑、婚娶、葬祭、保婴、祛病,等等,可谓无所不包。

作者 常龙川

深学编辑吴淼鑫